【迎评促建 学院巡礼】公共管理学院:构建党建引领“五坚持”育人体系
  1. 来源:
  2. 作者:
  3. 日期:2025-09-12
  4. 浏览:

铸魂强技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

学院始于1981年的河池师范专科学校政治科,后更名为政史系、政法系。2003年4月,在河池师专政法系基础上成立了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。2012年6月,在政治与法律系基础上成立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。2017年12月,因学科发展需要,学院更名为历史与社会学院。2021年3月,学院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。学院现有历史学(师范)、社会工作、行政管理等三个本科专业。

学院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,立足办学定位,锚定办学目标,强化内涵建设,推动教学改革,加强产教融合,深化交流合作,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。始终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,用一流党建助推学科建设、学术研究、学风营造、队伍建设、学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。截至目前,学院为地方党政机关、中小学校、企业事业单位等输送毕业生6000余名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区高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示范院系,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。

一、坚持培根铸魂育人,持之以恒筑牢思想根基

学院党委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,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,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,找准找实党建和事业发展的融合点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一是“党建品牌”激活力。获批自治区级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、三星级党支部2个,2名学生党员入选自治区“00后话百年”宣讲团(全区高校50名),宣讲活动得到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、《广西日报》专题报道。二是“三全育人”增实效。学院始终坚守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初心,坚持“行政人员+专业教师+辅导员”三支队伍协同育人,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,形成了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,融三全育人于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、管理体系”的育人模式。获批全区高校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示范院系,教师党员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200多项。三是“思想教育”强引领。通过组织政治理论学习、主题教育、廉洁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,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、道德素养,打牢理论根基,强化思想政治引领。

二、坚持学科专业领航,一体三翼深度融合发展

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,涵盖三个学科。积极探索以民族学为体,历史学、公共管理、社会学为翼的“一体三翼”学科专业发展格局,形成了“厚基础、做交叉、强应用、彰特色”的学科发展思路。是发挥学科在学院发展中的引擎作用。将具有厚实民族性、地方性的学科基础融入治理现代化主流和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中,彰显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和独特治理资源特色,民族学被列为广西重点学科,“专门史”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。二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学院设有“乡村振兴与村落文化研究中心”等3个校级科研平台,建有“龙江管理论坛”等3个学术论坛。学院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3项、省部级课题10余项、厅级课题20多项,出版专著10余部,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1项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5项、河池市优秀社科成果奖8项。三紧紧围绕应用转型强化专业优化调整。坚持就业导向,突出专业建设的应用型方向,运用人工智能拓宽专业口径,行政管理专业被评为广西高校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专业,社会工作专业为学校转型发展试点专业,历史学获评校级一流专业。行政管理、社会工作专业参加广西2023年专业综合评估均获评四星级。

三、坚持教学改革固本打造“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

学院认真落实“以本为本”“四个回归”,紧扣“扎根河池,服务地方”办学定位,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形成全员重视的本科教学氛围,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。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构筑和完善“职业核心力培养+学习力培养+研究力培养+实践力培养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,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。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0余项,参与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项,主持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。二是建设强有力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团队。打造基础扎实、教学能力强、甘于奉献、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,社会工作教研室入选2024年度河池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,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获评河池学院2023年度教学团队。三是完善课程建设体系。重视教学资源建设,建有一批一流课程、网络课程,有《小组工作》《农村社会工作(线上)》《文物学概论》《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》等4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,《农村社会工作》《国家公务员制度》等2门校级网络自建课程。积极开设特色选修课程,编写《广西基层治理》《面试与情景模拟》《桂西北历史文化》等3门课程讲义。

四、坚持深化实践强基,创新育人效果突出

学院坚持深化实践育人改革,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,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,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一是构建“竞赛+实训+技能”融合体系。打造“拓展平台 强技育人——‘公管杯’专业技能系列竞赛活动”“一院一品”校园文化品牌,大力开展技能实训,历史学专业学生的教师资格证通过率78.8%,助理社会工作师(初级)通过率为62%,学生获得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300余项。二是学科专业特色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。将讲好广西故事、河池故事、学校故事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,利用地方党史党建资源排练的话剧《浙大在宜州》、舞台剧《大山的女儿》在校内展演,每年组织“公管先锋”评选,评出“学习之星”“学术之星”“学干之星”等10余名先进典型,有效营造优良学风班风舍风。三是以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。组织师生参加“三下乡”、支教、社区服务、县庆、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志愿者活动,志愿服务累计超过6.8万小时。

五、坚持服务地方发展,扎根基层彰显责任担当

学院坚持“扎根河池,服务地方,面向基层”的服务面向定位,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。一是校地、校行合作擦亮专业底色多次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型活动,在支持河池地区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人口普查、文明城市创建、社区治理、普法宣传、政策推广等国家战略工作中服务范围广,学生参与人数多。成立河池市乐助社会工作服务与研究中心,承接民政部“牵手计划”、仫佬家园易地扶贫安置小区社会工作服务、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,得到《广西日报》、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。二是积极为地方提供决策咨询。始终重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,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调研、献计献策。成立“河池市人大常委会·河池学院河池市地方立法服务基地”,提供立法咨询,受忻城县委托编制《忻城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21-2025)》,得到地方好评。三是培养勇于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人才学院为地方党政机关、中小学校、企业事业单位等输送毕业生6000余名,近五年来,有24名毕业生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广西、西藏、新疆、贵州、重庆等西部省市,深入艰苦地区扎根基层,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社会,尽显新时代青年担当。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