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迎评促建 学院巡礼】美术与设计学院:立德树人重学养 特色发展励创新
  1. 来源:
  2. 作者:
  3. 日期:2025-09-13
  4. 浏览:

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,始终秉承“立德树人、传承创新、特色发展、服务社会”的办学理念,以“根植桂西北、传承民族魂、设计向未来”为定位,围绕桂西北“四色文化”(民族原色、革命红色、生态绿色、长寿金色),构建“民族艺术传承+现代设计创新”的特色办学体系。学院通过学科建设、教学改革、产教融合和服务地方等举措,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本报告从学科建设、教学改革、学生培养、服务地方等维度总结办学成果,并重点剖析一流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典型案例。

一、学科建设:聚焦民族特色,一流专业引领,构建特色学科体系

1. 学科专业布局优化

学院现设美术学、视觉传达设计、环境设计、产品设计、服装与服饰设计5个本科专业,在校生1762人。依托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,形成了以视觉传达设计(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)为龙头,服装与服饰设计(广西优势特色专业)、环境设计、产品设计、美术学等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群。

一流专业建设: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于2018年获批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,2021年成为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,重点围绕非遗视觉符号IP开发、民族文创品牌设计等方向,构建“民族文化+数字技术”课程体系,开设“桂西北民族文创设计”等特色课程。建设民族纹样数据库、VR红色文化展厅等数字载体,推动学科交叉融合。

2. 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

学院拥有虚拟仿真实验室、3D打印实验室、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实验室等19个实验实训室,设备总值超1500万元。依托自治区级科研项目(国家级2项、省部级16项),成立“桂西北民族艺术设计研究中心”,下设民族文创、民族服饰、生态景观等研究基地,孵化民族文化创意设计、民族工艺材料研发、喀斯特生态修复设计等科研方向。

二、教学改革:深化产教融合,创新育人模式

1. “坊-坛-展-赛”联动机制

工作坊实践:推行“1+1”人才培养模式(专业方向+手工技艺),开设跨越4学期的工艺选修课,建立30个创新创业团队,孵化非遗工作坊、陶艺工作室等实践平台。

课程思政改革:将红色文化、民族艺术融入专业教学,举办“河池师生画罗城”“东兰红色文化作品展”等活动60余场,与西南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课程思政联展3次,实现“思政元素进课堂、红色基因入创作”。

2. 教学成果显著

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,教师自编特色教材7部,建设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。

学生竞赛成绩突出: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、中国广告艺术节金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200余项,曾连续三届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指导一等奖。

三、学生培养:强化实践能力,培育创新人才

1. 实践能力提升

通过“校企双导师制”和“项目驱动教学”,学生参与地方设计项目超1000项,覆盖文创产品、服装设计、景观规划等领域。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、中国“互联网+”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,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0余项,其中全国一等奖40余项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指导一等奖,2021年获得艺术实践工作坊类全国二等奖,学科竞赛成绩显著。

2. 就业与职业发展

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%以上,美术学专业深耕中小学美育,设计类专业入职广告、文旅企业占比超60%。学院通过职业规划指导、行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,助力学生明晰职业方向。

四、服务地方:赋能区域发展,彰显责任担当

特色案例1:南丹县“狼兵服饰”设计与文化赋能

项目背景:南丹县“三月三”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遗项目,但传统狼兵服饰亟须现代化创新。

合作模式:学院与南丹县政府、广西云初实业有限公司合作,组建师生团队深入田野调研,挖掘白裤瑶服饰文化基因。

成果与影响:设计并生产1500套“铠甲式狼兵服装”,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功能性面料结合,应用于2024年“三月三”游行活动,获央视等媒体报道。 衍生开发旅游文创产品12类,带动南丹文旅产业增收超500万元,形成“高校智库驱动型”乡村振兴模式。

特色案例2:视觉传达设计一流专业服务地方品牌

环江香糯包装设计: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设计“环江香糯”系列包装,融入毛南族傩面图腾与生态美学元素,助力产品溢价30%,入选广西特色农产品优选名录。

特色案例3校地协同创新,构建产学研共同体

与巴马壹秋堂工艺品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,开展民族编织技艺创新研究,开发可降解工艺材料,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。与河池文旅企业共建“刘三姐文化创意产业园”,孵化民族文创品牌3个,服务地方企业VI设计、企业视觉升级项目20余项,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五、未来展望

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以民族艺术传承为根基,以服务地方为己任,构建了“学科—教学—产业—文化”四位一体的办学生态。未来,学院将围绕学校的规划目标,持续推进专业硕士点建设,继续深耕民族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的融合,打造区域文化创意设计高地,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。(美术与设计学院供稿)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