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,给河池学院起了个外号叫“见桥大学”,据说最直接起因是河池学院正门紧接龙江一桥,东门毗邻龙江三桥(为纪念浙大西迁宜州办学的“求是”精神,现已命名为“求是桥”,大科学家程开甲题写桥名),可谓“开门见桥”。“见桥”与“剑桥”谐音,我觉得从教育角度看,英国剑桥大学是世界顶级大学,是公认的优秀学府,我们无需“沾亲带故”,但叫“见桥”却也不必避讳。这个网感十足的“外号”无非是一个善意的调侃,理应笑纳,照单全收。就像全国人民都向雷锋同志学习,你虽然可能做不到雷锋那么出色,但当你做些好事时有谁会拒绝被别人称为“活雷锋”呢?
河池学院一位很有心的教师还颇较真,进行详细考察拍摄,把校园里里外外、大大小小相关的桥梁都记录下来,数数大约共23座之多,小小的壮观。放在全国全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格局看,我们学校所在市区还未通高铁,交通确实还不够方便,这样就更加显露出路与桥的意义。我想,所谓“见桥”,一是眼里有桥,二是心中有桥,三是脚下有桥,从这里起步,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,内联校园,外连世界。
清袁枚有首著名小诗: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。河池学院叫做“学院”而不叫“大学”,也不必妄自菲薄,强不强不在名字而在实力。全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咨询会上,浙江大学原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讲授《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》时列举了2025世界大学四大榜单TOP100,高居榜首的是“麻省理工学院”,就叫“学院”而不叫大学,当然名称可能与翻译也有关,中西方大学教育模式不同,不具可比性。但麻省理工学院规模也不大,全校却先后出了1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。我们坦荡地承认我们相对落后、相对艰苦的现状,绝非要拿这些遥不可及的名校来“壮胆”,但是这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:不要被固有的标签和身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,你在对的赛道朝着对的方向硬核地攀登,实事求是,积健为雄,会有望抵达超越现实局限的新高度。
我曾经到英国剑桥大学参观访问,那里立有中国诗人徐志摩诗碑,上面刻有《再别康桥》的名句。我倒是希望河池学院的学子们,带着“见桥”的印记,轻轻的来与轻轻走时,挥一挥衣袖,可以不带走一片云彩,却能从河池学院带走美好记忆、满腹经纶、一身本领,仿佛壮士出山,剑气如虹,过桥便入天涯路,天涯处处有前途。
附:《您好!见桥大学!》的链接https://www.meipian.cn/kmom8jt?first_share_to=group_singlemessage&share_depth=1&first_share_uid=3467517